体育博彩

当前位置: 体育博彩>>江理新闻>>正文
【迎评促强争一流】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:思政引领、课程筑基、实践赋能、科教融合,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
日期:2023年12月11日 09:17  点击次数:

本网讯  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58年建校时期的矿业系,2006年成立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,2020年更名为现在的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。学院现有土木工程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、测绘工程、地理信息科学5个本科专业,其中土木工程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、测绘工程、地理信息科学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;测绘工程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(评估)。

长期以来,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各专业密切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,秉承学院立德树人、全面发展、笃思力行、求实创新的培养理念,聚焦“思政引领、课程筑基、实践赋能、科教融合”四个维度,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,培养 “厚情怀、宽基础、强实践、能创新”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,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。

(一)教育教学主要做法、举措

立德树人、红色传承,强化思政引领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红色文化、客家文化、理工文化为主线,每月常态化开展主题教育,并依托青年大学习、青马工程培训班、德育答辩、课程思政等载体,使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

开展诵读一封红色家书、品读一本红色书籍、观看一部红色电影、参加一次红色研习实践活动,打造学院“四个一”红色文化实践品牌,同时举办红色走读活动、红色情景剧比赛、“一二•九”革命歌曲合唱比赛等,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。

顶层设计、交叉融合,重构课程体系

拓宽口径、专业交叉,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体系。适应土木类专业大类培养、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,模块化重构土木类专业课程体系。前1.5学年,专业类各专业课程设置相同,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类基础课程模块,以拓宽专业口径。专业分流后,各专业设置必修课程模块,并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,形成大类选修课程模块,切实加强专业交叉融合,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。

优化整合,阶梯提升,创新测绘地信专业课程体系。注重课程间的内在衔接和交叉综合,将单个课程目标融入培养创新人才的总体目标中,从课程群的角度进行专业类知识能力体系的整合和优化,将专业核心课程分为空间基础能力课程模块、空间工程能力课程模块、空间创新能力课程模块3大阶梯式课程教学模块和1个阶梯式实践实训模块。

能力导向、思政融入,建设一流课程

以能力为导向,重塑课程教学内容。明确课程能力目标,注重课程内容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,打破按学科知识体系编写的课程内容框架,按能力点模块化重塑课程内容体系;同时紧跟行业发展需求,适应新工科要求,与时俱进更新优化教学内容。

以学生为中心,改革课堂教学方法。转变师生角色,以学生为中心,融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,加强课堂互动,全面开展案例驱动、线上线下混合式、翻转课堂、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。同时,改革课程考核方式,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,考查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。

以课程为纽带,组建课程(群)教学团队。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,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均遴选确定了课程负责人,配备3~5名专业师资,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。在此基础上,以能力相关课程为纽带,组建课程群教学团队,充分发挥团队效应,提高课程教学效果。

以树人为任务,融入课程思政。紧跟新时代要求,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,以及专业课程与思政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,并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中;以“全国样板党支部”为引领,重点将政治认证、家国情怀、人文素养、时代要求、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,做到“人人有思政、门门有思政”,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。

校企协同、产学合作,培养实践能力

校企协同构建“两阶段”实践能力培养模式。与行业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5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,聘请了60多名企业专家为校外兼职教师,实施全程联动的“校内+企业” 两阶段实践能力培养模式,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实践能力培养,包括培养方案修订、实践课程讲授、指导专业实习、指导毕业设计、参与毕业设计答辩等,提升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符合度。

产学合作创建“数字化”实践教学平台。对接新工科、数字化要求,加强产学合作,与企业合作开发 “组合结构构件力学性能虚拟仿真实验项目”“降雨作用下边坡渗流与稳定性动态分析虚拟仿真实验”“预应力构件多功能无损检测虚拟仿真实验”“水的良性社会循环虚拟仿真实验”等多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。同时,与企业共建BIM协同设计实验室、土木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实验室、测绘地信创新实验室等多个数字化实践实训平台,培养学生实践能力。

融通融合、开放管理,改革实验教学方式。打破课程间知识的隔离,改革“课程+课内实验”的模式,设置专业独立实验课。同时开发实验预约系统,建立开放式实验管理运行机制,有效增加学生实验动手机会,提高实验教学效果。

“三融四驱”、科教融合,培养创新能力

“三融入”科研反哺教学,建设优质教学资源。将科研实践、学术研修、工程实训等融入师资建设,将高水平科研成果、优质工程案例、专业学科前沿等融入课程教材,出版特色教材13本;将现有江西省环境岩土与工程灾害控制重点实验室、赣州市流域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学科平台,稀土研究所等大团队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基金等大项目,融入教学平台,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途径,建设科教融合的优质教学资源,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。

“四驱动”激发创新兴趣,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。

课程驱动:以科教融合的课程内容,探究式教学方法,拓宽学生学术视野,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。

项目驱动: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,引导吸收本科生进团队、进课题,开展创新训练,并基于课题项目及成果应用,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参加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。

竞赛驱动:持续举办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、基础力学竞赛等校级学科竞赛,极大地扩大了学生学科竞赛的参与面与受益面。同时全方位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级、省级高水平学科竞赛,点面结合,引领创新氛围。

兴趣驱动:组织学生成立了BIM研究会、土木结构设计学会、GIS协会等多个创新社团,以学习型团队组织模式,常态化开展创新活动;设立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,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和兴趣想法,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,提出实验目标和实验方案,预约开展自主创新实验;成立学生科技服务队,主要利用暑期时间,突出专业特色,开展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、新农村建设、水资源调查与保护等科技下乡服务。

(二)教育教学改革成效

人才培养成效

学生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增强。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%以上,主要就业去向为大型国企和央企,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40%左右;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均成长为技术骨干、项目负责人或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。土木2016级雷羊飞等获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称号、“宝钢优秀学生奖”;土木2018级陈萌获“江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”称号。

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显著提高。近5年,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学生获中国国际 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1项、银奖2项;获其他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0多项,其中代表性获奖包括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、 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、江西省特等奖、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特等奖、江西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、江西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等。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项,省级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项;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,第一作者授权专利、软件著作权12项。

专业建设成效

学院4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1个专业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 2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(评估);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3个;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,省级一流课程10门,育人共享计划课程3门;出版特色教材13本。

(文、图/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   编辑/曹泽)



上一条:副校长龚姚腾带队赴北京等地访企拓岗
下一条:【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】省委、省政府综合督查组来体育博彩 督查工作

扫描二维码分享
相关推荐: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Copyright © 2024 tiyubc.net 体育博彩-亚洲体育博彩平台排名 All Rights Reserved
学校地址:  [赣州-三江校区]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  邮编:341000  

        [赣州-红旗校区]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  邮编:341000

        [赣州-黄金校区]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  邮编:341000

          [南昌-南昌校区]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  邮编:330013


   移动版    赣ICP备05001230号-1    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